枫林车灯-何仁祥
个人简介:
1964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
1964年至1974年在大德中心小学教书并任“校长”。
1975年至1978年在大德教育组工作。
1979年至1981年在阳新一中、师范工作。
1982年至1985年在大德中心小学工作担任校长。
1986年至1989年在木港区、木港镇教育组工作。
1990年至2005年在枫林中心小学工作担任校长。
2006年退休后参加抢救、保护传承《枫林车灯》工作。(受枫林文化站柯站长的委托,负责《枫林车灯》资料收集、人员组织,唱词、改写、排练等工作)
2007年至2012年组织带领《枫林车灯》全体演员参加黄石市阳新县及各乡镇,农村进行演出,并多次获奖。
传承谱系:
第一代:刘高进,男、出生于1920年,枫林坡山村上排组人。(已故)
第二代:刘耀煌,男、出生于1943年,原枫林文化站干部。(已故)
第三代:何仁祥,男、出生于1945年,枫林坡山小学教师(已退休)
第四代:柯友女,女、出生于1957年,枫林文化站干部。(已退养)
第五代:刘剑,女、出生于1972年,商人。柯丽英,女、出生于1972年,枫林坡山人,农民。
学习与实践:
一、 从小喜欢观看《枫林车灯》,参加工作后,64—65年曾参加辅导演出过《枫林车灯》。
二、 2006年根据黄石市阳新县文体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的指示精神。积极进行收集、整理《枫林车灯》的有关资料,找有关当年参加演出过《枫林车灯》的人座谈,关于《枫林车灯》的唱词、曲谱以及道具和演出的程序技巧等。然后组织人员进行排练。
三、 本人会制作《枫林车灯》道具。
技艺特点:
传统的枫林车灯与单纯的走马灯、花鼓灯不同 。能够表演更加复杂完善的传统、音乐、舞蹈程式。 击乐伴奏随场景有多个曲牌变化。舞蹈队形变与歌唱击乐和谐一体,轻快而热烈。音乐击乐伴奏,多曲牌变化。
个人成就:
2007年《枫林车灯》参加县阳新县宣传部组织的“闹元宵”活动,表演一等奖,个人辅导二等奖。
授徒传艺:
第三代:何仁祥,男、出生于1945年,枫林坡山小学教师(已退休)
第四代:柯友女,女、出生于1957年,枫林文化站干部。(已退养)
第五代:刘剑,女、出生于1972年,商人。柯丽英,女、出生于1972年,枫林坡山人,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