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黄石市群众艺术馆官网!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牯牛洲打硪歌

时间:2017-07-14 来源:

 牯牛洲打硪,始创于清、道光10年(公元1831年)为长江中游河口堤段第一次筑堤期间,人民为了加快筑堤进度,夯实堤坝基础,硪是用一片330mm×330mm宽100m厚的青石板,四角用麻绳系着的一种工具。打硪是每个角2个人,共8人,将绳子带紧将石片举上约3米高,然后放松绳子石片随之重重落在松土上,将新土依序夯实。

起初,人们在打硪时,为了减轻劳作疲乏,说说笑笑,也有的哼哼小曲,到公元1831年,河口镇牯牛洲的高殿杨,率先提议,由他领唱,其他七个人和唱,领唱时不打硪,众唱时打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诞生了一人唱、众人和的歌唱艺术形式。故名思义叫做“打硪歌”。

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旧时代,只要是筑堤、围坝、修路等夯实土基时必须要用打硪,打硪时唱着打硪歌,经过几代人的息息相传,迄今已有180年历史。

打硪歌主要由哦嗬、嘿调、四平调组成,唱腔独特,集楚剧、采茶戏东路花鼓戏为一体。唱词多为即兴而作,曲调亢奋激昂。“乡亲们围拢来,打硪出场,口唱歌,手出力,喜气洋洋,筑大堤拦洪水,赶走水龙王......”,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唱方式。

打硪歌的传说:相传距今约四千年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部落传说时代,那时,生产力低下,人民的生活条件很艰巨,有些大江大堤常闹水灾,民不聊生。于是,尧派鲧去治水,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反而水灾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区视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并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填土,用石块抬着夯实土基。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种植庄稼。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家门而不入,后代的人都称赞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黄河流域的水治好了,禹率领部下,察观全国各地的水系情况,来到现湖北武汉一带考察长江水流及堤防建设情况,那时长江仅一条小港,但常年水流不息,那年冬天禹站在龟山东端的石矶上指挥当地百姓筑堤,人们挑上堤的多是松土,禹让几个人用大片石块抬起来,往下砸,用于夯实松土。禹的助手伯益向禹提议,能否用绳子将石块捆绑几个人牵着将石块举起来,再放下不是更有力,禹见伯益说得有理,便让先民们按在伯益的方法去试,果然,砸得结实。先民们也感觉比以前要轻松许多。禹也认为是个好办法,伯益凑前问禹:这是一个什么好办法?禹说就叫做打硪吧。

我们今天的打硪是从远古夏禹时代流传下来的。湖北武汉龟山东段的石矶,今人称之为禹功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