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采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白英:反串小生 一鸣惊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践行者和传承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
一直以来,黄石市群众艺术馆、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持续开展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作,2022年更是开启了“探访黄石非遗传承人”之路,形成了一批重要的记录成果。这些文字、视频,生动讲述了黄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故事。
人物档案
姓名:白英
性别:女
出生:1964年3月
项目:阳新采茶戏
荣誉:国家一级演员、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从小酷爱阳新采茶戏的白英11岁被招进剧团学戏。一次机缘巧合下的“反串”,让她的天赋被“看见”,成为阳新县采茶剧团史上第一女小生。
为了跨性别挑战演好小生,白英剃头裹胸、体验生活、揣摩男性一招一式。从艺48年,她主演大小剧目70余台,演出7000余场,成功塑造了唐伯虎、李世民、梁山伯等经典角色,深受群众喜爱,并获得诸多奖项。
曾经稚嫩的小丫头一步一个脚印,已转身为国家一级演员。如今,58岁的白英仍活跃在舞台上,并把传承、普及、创新阳新采茶戏的使命担在肩头,不辞辛苦地辗转于乡镇、社区、校园,毫无保留地将演艺经验传授给草根剧团,和所有热爱阳新采茶戏的群众。
跨性别挑战 一戏走红
白英出生在阳新军垦农场,自幼喜欢阳新采茶戏。上世纪70年代初,大篷车经常送戏下乡,哪里有唱戏的锣鼓声,哪里就有她小小的身影。白英五六岁时就能模仿哼唱《渡口》《高山青松》等经典剧目的桥段,演员梦的种子,也早早在她心中发了芽。
1975年,阳新县采茶剧团在农场大食堂办起了娃娃培训班。数十个孩子中,个头最高的白英引人注目,化完妆后的她让剧团老师甚是喜欢,“这孩子真上妆,太漂亮了!”白英从此踏上学戏之路,当年她11岁。
白英回忆当年苦练技艺,“每天凌晨4点要起床练功吊嗓,我不怕吃苦,就怕长高。”正值青春生长期的她,个头超过了男生,成为全剧团最高的演员,每件戏服都短了一大截,她也经常因为身高失去出演小姐、公主的角色,沮丧又着急。
恩师李国庆改变了她的命运。
1979年,剧团编排由《唐伯虎点秋香》改编的大型古装采茶戏《三笑》,李国庆打量着高个白英有点犯难,“给她换上书童的衣服试试看。”白英换上罗帽、青缎箭衣、大带、厚底靴装扮后,李国庆乐得当场拍板:“让她演唐伯虎!”
随后1个月的集训里,白英刻苦钻研,揣摩唐伯虎的形象、角色和内心世界,生怕辜负这次宝贵的机会。
1979年5月29日,白英终生难忘。《三笑》在黄石的首场公演博得满堂喝彩。长身玉立、清俊柔美、风度翩翩、风流倜傥的“唐伯虎”艺术形象让白英崭露头角。此剧后在省内外演出百余场,享誉鄂赣两省。15岁的白英作为建团15年来第一个女小生,体验了一把大红大紫,“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走在大街小巷,男女老少都会跟我热情地打招呼,直呼我‘唐伯虎’。”
白英从青衣改行主攻“小生”,她剃头裹胸、体验生活、摸索男性一招一式,通过细腻传神的身段动作和直抵内心的眼神交流,在戏曲艺术生涯中成功塑造了李世民、梁山伯、陈世美等经典艺术形象,获得诸多奖项,并捧回湖北省第八届戏剧“牡丹花”奖。
艺无止境 以传承为己任
“观众的热情,鞭策成就了我的艺术人生。”白英从艺48年来,主演了大小剧目70余台,演出7000余场。
“阳新采茶戏就像阳新人民非常喜欢的一道家常菜,美味可口,每天都想吃。”白英告诉记者,在阳新农村,老人做大寿、新房落成、孩子考大学、娶妻生子等,家有喜事都会请戏班子搭台唱戏,热闹一番。每个乡镇都有数个村民自发组织的民间剧团,小团五六人,大团十余人。村民们农忙时干活,闲时排戏唱戏,自娱自乐,还能创收。各乡镇有采茶戏展演周,县政府也会举办展演月,采茶戏在阳新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政府也大力支持其传承和发展。
2012年6月,阳新县文化部门成立富川大舞台,每周定期为群众奉献免费惠民演出,白英担任总导演,将主要精力投入演出工作和培养新人中。大舞台成立至今共接待民间采茶戏演出团体20个,组织阳新采茶戏演出200场。
2018年,白英获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后,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繁重的排练演戏任务之余,她频繁走进基层民间剧团,为辅导非专业演员,倾注了大量心血。
“我视阳新采茶戏为一生追求的事业,传承采茶戏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的责任和担当,希望尽我们传承人所能,将阳新采茶戏艺术向全国、全世界推广,在广阔的中国戏剧舞台上唱响阳新采茶戏。”
原载于《东楚晚报》2022年11月23日8-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