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黄石市群众艺术馆官网!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黄石港饼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龚顺启:匠心传承“黄石味道”

时间:2023-05-01 来源:黄石市群众艺术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践行者和传承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


一直以来,黄石市群众艺术馆、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持续开展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作,2022年更是开启了“探访黄石非遗传承人”之路,形成了一批重要的记录成果。这些文字、视频,生动讲述了黄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故事。



人物档案

姓名:龚顺启

性别:

出生:1963年8月

项目:黄石港饼制作技艺

荣誉:市级岗位能手、黄石港饼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做好每一块港饼,才是对得起老祖宗留下的老味道。”龚顺启今年59岁,花了42年用心做黄石港饼。他常说,老味道之所以让人回味无穷,是因为包含着人们过去的情感。


作为“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黄石港饼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龚顺启始终致力于传承这门百年老手艺,让更多人品尝到独具魅力的黄石味道。



童年味道  浓浓乡愁


对于许多老黄石人而言,港饼不仅是地方传统名点,更是回忆、念想和乡愁。“人们都喜欢怀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想念的还是小时候那种纯真的家乡味。”龚顺启也一样,每每聊起港饼,儿时对港饼的记忆便涌上心头。


龚顺启出生于原鄂城县沙戈乡加奖村,父亲龚德金是黄石市国营食品厂1953年建厂时第一批制作港饼的师傅。“父亲每年中秋节和春节回家时,都会捎三四袋港饼,每袋6个,全家老小和街坊邻居分着吃。小时候天天盼着父亲回家,不光思念父亲,还馋那口港饼。”龚顺启笑着回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港饼是稀少珍贵的零食。当时,港饼是定量生产和销售,人们从大冶、阳新、浠水、鄂州、武汉等地慕名到国营食品厂抢购港饼,经常供不应求。


“儿时最幸福的事,就是睡觉前偷偷吃一口港饼,咬上一口,麻香酥脆,连梦都是香甜的。”龚顺启告诉记者,当年,港饼拿钱都买不到,即便是食品厂工人也须凭票购买,还要找厂长批条子。父亲成了乡邻争相“巴结”的对象,经常有定亲嫁女、建新房的乡邻登门请父亲帮忙买港饼。


龚顺启记得12岁那年,有位乡邻托父亲买港饼去提亲,父亲帮他买了200多袋,对方感激涕零,请人用扁担挑了几大箩筐港饼回村,场面好气派。


子承父业  匠心传承


1980年,制作了27年港饼的龚德金退休回家,17岁的龚顺启去食品厂顶职。听说儿子被分配到港饼车间,父亲很是欣慰,再三叮嘱:“黄石港饼制作技艺传承了100多年,你一定要用心做好港饼。”


进厂之初,师傅只教龚顺启学烧炉。当时,烘烤港饼用的是老式炭炉。厂里8点上班,龚顺启每天清晨6点要到车间加炭烧炉,调火调温。


每天学烧炉,很是枯燥,他十分困惑。师傅告诉他,做好港饼的诀窍在于“三分案板,七分炉功”,烘烤技术最关键,决定了港饼的色泽和口感。龚顺启沉下心来,整整学了半年烧炉功夫。


“港饼要用到冰糖、小麻油、金钱桔饼、糖桂花等十多种上等原料,制作港饼要完成和芯、和面、包酥皮、上麻等24道工序,烤出一块成功的港饼,外观上要锣弦鼓边、麻色黄亮、不焦不糊,口感要酥松上口、回味悠长……”聊起港饼,龚顺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尽管机械化制作早已取代了传统手工制作,但手工制作港饼的每一道工序和诀窍,他仍熟记于心。


近年来,为了既保留黄石港饼的老味道,又考虑老年人需求和年轻人口味,龚顺启和师傅们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技艺不变,味道创新。改良后的港饼个头变小,更加薄脆,口感没有过去那么甜腻,还增加椒盐、麻香等新口味。


2011年,黄石港饼制作技艺入选“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龚顺启被评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新身份让他感觉肩头多了一份重量,那是传承黄石港饼手工技艺的使命感。


龚顺启曾想把手艺传授给唯一的儿子,可儿子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他选择尊重儿子的热爱。如今,他的4个徒弟都是食品厂的技术骨干,其中2位徒弟已获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我做了半辈子港饼,依旧爱吃港饼,每次看见别人吃,我也想吃。”龚顺启拿起一块港饼咬了一小口,“嗯,还是过去的老味道!”他扬了扬手里的半块港饼,“其实,它不仅是港饼,还是黄石的文化名片,也是咱们黄石人的文化自信。”


原载于《东楚晚报》2022年10月14日3版



撰稿 | 非遗调研网宣部、东楚晚报

初审 | 邓 伟

复审 | 龚 威

终审 | 陈 芳